2007-03-04

[文摘] 君不君,臣不臣

(發牢騷先)我國某大部長不鼓勵大家學成語讀古藉,自求多福吧...

腦袋裡一直惦記著一個畫面,高中時候有個同班同學許書銘(現在去當醫生了),在大家都熱衷著金庸和黃易的年紀時,獨自抱著柏楊版的資治通鑑,讀得好像手裡拿的不是史書而是武俠小說。終於有一天,我趁著上課空檔在圖書館搜尋著準備拿來當日常消遣的戰史書藉,突然心血來潮,借了本柏楊版通鑑第一集......結果,出乎意料地一頭栽進去,欲罷不能。早上上班等車的時間、車上原本應該在睡覺的時間,都捨不得錯過。

柏楊認為中國最有價值的歷史著作只有史記和資治通鑑,把資治通鑑翻譯成白話文則是他的一大心願。但柏楊的文字不但不枯燥,反而相當生動詼諧,廢話不多而且總是一語中的。通鑑有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客觀的史料主觀的史觀是分開的,司馬光只把自己的主觀見解寫在「臣光白:」的篇幅中。柏楊對這一點十分讚賞,因為史觀可能無法讓每一個人同意,特別是在不同的時代背景與價值觀之下;但史料卻是嚴肅的,可供後世鑑借的。我們可以看得出柏楊常常針對司馬光的一些保守論點加以抨擊,實際上是利用與司馬光的對話,諷刺當時的執政當局,傳播民主價值。不過,看來看去,這部書拿來諷刺現在的執政者,好像也還挺管用。想要讓台灣變得更民主,應該要鼓勵大家多讀書,而不光是拆銅像跟改名字吧?但是老百姓如果變得聰明了,執政者恐怕就沒那麼容易駕馭人民了...

以下這則故事,看起來非常眼熟,我找了原文來貼在這兒:

(第一卷.威烈王二十五年.西元前三七七年)

衛侯言計非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子思曰:「以吾觀衛,所謂『君不君,臣不臣』者也。」公丘懿子曰:「何乃若是?」子思曰:「人主自臧,則眾謀不進。事是而臧之,猶卻眾謀,況和非以長惡 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悅人贊己,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諛求容,諂莫甚焉。君暗臣諂,以居百姓之上,民不與也。若引不已,國無類矣!」

子思言于衛侯 曰:「君之國事將日非矣!」公曰:「何故?」對曰:「有由然焉。君出言自以為是,而卿大夫莫敢矯其非;卿大夫出言亦自以為是,而士庶人莫敢矯其非。君臣既 自賢矣,而群下同聲賢之,賢之則順而有福,矯之則逆而有禍,如此則善安從生!《詩》曰:『具曰予聖,誰知烏之雌雄?』抑亦似君之君臣乎?」


原來論語裡孔子和齊景公的對話可以追溯到這段歷史啊!大意是說(以下藍字引用柏楊譯文),衛國國君做了一項錯誤的決定,全體官員卻一致讚揚那決定非常正確。孔伋(子思)對公丘懿子說:「我看你們衛國,真是君不像君,臣不像臣。」

真是deja vu啊...我彷彿看到了大部長在戰國的舞台上飛揚。孔伋接著又說:「君王經常的自以為是,大家就不敢貢獻自己的意見。做對了而自以為是,還排斥眾人的智慧;做錯了仍然自以為是,硬教大家讚揚,那就是鼓勵邪惡。不問事情的是非,而而只一味喜歡聽悅耳的聲音,可以說是絕頂糊塗。不管那是不是合理,而只露出忠貞嘴臉,滿口順調,那就是馬屁精。君主昏庸,官員謟媚,卻高高坐在人民頭上,人民不會認同。如果一直這樣下去,國家必亡。」

關於這兩段,柏楊不但沒有加上自己的註解,反而順著原文翻譯得格外興奮,可以猜想這可能真實地存在於政治現實。孔伋也對衛國國君說明為什麼他的國家即將沒落:「君王說一句話,自以為是,官員們沒有一個人敢指出他的錯誤。官員們說一句話,自以為是,民間沒有一個人敢指出他的錯誤。君王和官員,都自以為英明蓋世,屬下的小官小民也同聲讚揚他們果然是真的英明蓋世。馬屁精有福了,指出君王錯誤的人卻大禍臨頭。如此這般,有益國家的善政,怎能產生?

有益國家的善政,怎能產生?

4 則留言:

拼布兔兔 提到...

說得好~~鼓鼓掌~~~

原來這就是你突然想買全套的原因啊~

Walker 提到...

對啊,妳家書架到底有沒有空?

匿名 提到...

不需別人家的書架有空
你可以更換收納方式
就可以放了喔

sun 提到...

1.辦公室發生第N次世界大戰,頭頂一直出現OS~~君不君,臣不臣!隔天一覺醒來,查考出處時看到你的大作,心有戚戚焉!!
2.資治通鑑...嗯...找個黃道吉日再下決心來看...要很大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