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入伍服役開始,一直就很納悶一件事。為什麼士兵每當進出營區門口就得小跑步?是因為比較菜嗎?
記得第一次放假離營,一整營幾百人的大隊人馬跑起來像是馬拉松比賽,最前面的連因為怕堵住後面的連而被怨恨,不得不發足狂奔幾百公尺。收假時,同樣也是在 營門外先大概整個隊,然後跑進營區。前往國軍台中醫院的情況大概也差不多,只要有憲兵駐守的門口(或是大型軍營的門口),就免不了看到一堆人跑進跑出。
說實在的好像也沒什麼道理,難道是怕慢慢走的時候有人掏槍出來把衛兵幹掉嗎?可是要幹掉衛兵,走進去再幹掉不是更好?跑得快就更不容易辨識夾混在其中的閒雜人等不是嗎?當時沒有好好地問問班長,想不到在幾年後的今天似乎找到了一點端倪。答案是...
[資治通鑑卷十一.太祖高皇帝中六年(紀元前201年)]皆 曰:「平陽侯曹參,身被七十創,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謁者、關內侯鄂千秋進曰:「群臣議皆誤。夫曹參雖有野戰略地之功,此特一時之事耳。上與楚相 距五歲,失軍亡眾,跳身遁者數矣,然蕭何常從關中遣軍補其處,非上所詔令召,而數万眾會。上之乏絕者數矣。又軍無見糧,蕭何轉漕關中,給食不乏。陛下雖數 亡山東,蕭何常全關中以待陛下。此萬世之功也。今雖無曹參等百數,何缺於漢;漢得之,不必待以全。奈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萬世之功哉!蕭何第一,曹參次 之。」上曰:「善!」於是乃賜蕭何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 上曰:「吾聞進賢受上賞。蕭何功雖高,得鄂君乃益明。」于是因鄂千秋故所食邑,封為安平侯。是日,悉封何父子兄弟十餘人,皆有食邑;益封何二千户。上歸櫟陽。
大意是說劉邦統一天下以後,論功行賞。眾臣各依自己的標準討論誰的功勞比較大。鄂千秋認為蕭何坐鎮後方,確保前線糧粖兵源不缺,而且在劉邦屢屢敗戰時也沒有 變節,他的功勞應遠大於在前線攻城掠地的將領。劉邦接受他的建議,賜蕭何「可以帶著佩劍、穿著木屐上殿,進入宮門時不必小跑步」。
柏楊對中國古代的官制、儀俗也相當有研究,本來他要出一本有關中國官制的書,後來因為獄中發生的一些事情而作罷。在這裡他加了一段註解:「金殿之上,皇帝跟高級官員面對,為了安全,官員們不准攜帶任何武器。古代中國人不穿鞋子,只穿木屐,一進殿門,就要脫下,一則保持清潔,一則保持莊嚴。至於細步奔跑,乃是軍營規矩,發展到皇宮之中,表示對皇帝的尊敬。特准蕭何免除這些限制,是一種殊榮。」
原來古早古早就已經有這種奇怪的規矩啦...似乎跟幹掉衛兵沒什麼關聯。如果不是禮儀的目的的話,要考究起來可能就更難了。也或許只是不希望太多的人堵在門口太久,妨礙衛兵的視線吧?
另外,在網上搜尋的時候發現這個:「資治通鑑邦譯計畫」, 是日本人打算把資治通鑑譯成日本白話文所建立的網站,同時召募翻譯者。中國古代典藉的重要性連外國人都予以重視,台灣人身為全世界正體中文的最後守護者, 怎麼能錯過這部經典史藉呢?更何況「柏楊版資治通鑑」可以說是屬於台灣人的寶藏啊~(我想中國大陸在幾十年內應該都不會出版吧...太刺激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