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其實只是我的腳踏車小白(Giant Iguana,十個月大)騎起來有點費力。檢查一下,發現後輪空轉時的阻力很大。如果用手用力撥一下,轉沒幾圈就停了,於是計畫動手保養保養。
在網路上搜尋可能的病因,初步判斷應該是後輪花鼓(rear freehub)的哪個地方有點不順。買了拆卸卡式飛輪(cassette sprockets)的工具(freewheel remover、chain whip)、軸承用黃油,準備把花鼓拆下來保養。
「媽~~我的齒輪清潔劑妳有沒有看到~~~」
就這樣,很神奇的,一大罐清潔劑不見了。一時之間沒辦法清除舊的黃油,只好暫時先擱在陽台上。一側的鋼珠拆下來裝在小袋子裡,另一側的防鬆螺母已拆下,但軸承固定蓋留在原處,利用黃油「黏住」軸承裡的鋼珠,以免掉出來。這時候約略轉動卡式飛輪座(complete freehub body),咔咔咔的聲音還是很大,阻力好像也沒減小。難道不是軸承不順的原因嗎?
隔天午休時繼續上網搜尋病因,但因為不知道那個部位的名稱,所以只能漫無頭緒地輸入「花鼓」「異音」之類的字樣。在浩翰的網海之中datamining一陣子,一個可疑的字眼勾起我的注意:「棘輪不順」。(原來那個東西叫棘輪啊~)就是當踏板踩踏的時候會勾住,而帶動輪子轉動;但是當踏板不踩踏的時候則放鬆,讓車輪仍然因慣性而繼續向前轉動的東西。汽車的手煞車和修車廠的剪刀型起重機的安全裝置用的都是棘輪機構。腳踏車的棘輪就在卡式飛輪座裡。
回到家,立刻著手拆除卡式飛輪座。但是書上說要一支10mm的內六角扳手,看看我工具箱只有6mm的,只好明天再戰。
到五金行買了內六角扳手,往飛輪座中間的洞一插!......毫無著力感......Iguna用的這款雜牌花鼓似乎沒有辦法用這種方式拆開來。再上網查,得知有些花鼓的設計需要用特殊工具才能拆開來,而且大多不建議拆到這個程度。
喵的......
決定放棄,把車子裝回去吧......小白頭下腳上好幾天了。阻力大就阻力大,我用體力來克服!!(哈哈哈真好笑......)過了幾天,利用比較早下班的空檔,繼續未完成的工作。這時候,第二樣東西掉進黑洞了!!!
「媽~~妳有沒有看到我的軸承固定蓋~~~」
會看到這種東西才有鬼,看到也一定不知道那玩意是什麼,總之它就是自己長腳走掉了,整個陽台翻過來也沒找到。這下可好,想裝回去也沒辦法。
先把內胎洩氣,用挖胎棒把外胎的一側扳出來,再把內胎抽出來,最後把外胎整個拆下輪框。輪框內有一條有點彈性的尼龍帶用來保護內胎,把它摳起來取下,輪輻線(spoke)的管接頭(plug)就會露出來。這時候可以用一字起子或是用圓型扳手來鬆開管接頭(我建議是兩種交錯使用,因為兩個位置都有可能因為工具而破壞)。拆輻線前我還先把輻線的編法畫下來,免得到時候裝不回去(後來發現耍笨,看前輪不就好了......)。
把所有的輪輻線拆下來後突然有種脫光光的感覺......舊的花鼓這時候正式say goodbye,一絲不掛的輪框暫時擺在一邊,拿起新花鼓開始穿上幾根輻線。一口氣把輻線全穿上去是比較不容易搞錯,但裝的時候會有點手忙腳亂。
這真的是個鬼打牆的工作,我發誓下次再也不敢了......校正完左右,圓心就偏了;校正完圓心,左右又偏了;校正到形狀差不多,可是有的輻線鬆,有的輻線緊,整個就是沒完沒了!!讓我回想起大學的時候上測量實習,經緯儀和水準儀在架設時都要定心定平,先概略定心、然後概略定平、再精確定心、精確定平......好的儀器和腳架加上技術,一下子就定好了,不然就有得定了......另外因為沒有專業的校正用固定架,只好把輪框架回車架上去旋轉測試。來回搞了四五個小時,好不容易調到輪框轉起來的晃動在可以接受的範圍。拉一拉輻線,好像比前輪鬆一點點。據Park Tool網站上說,專業的作法應該要用tension meter來量測輻線的張力。不過一時也沒這種工具,明天去試個車看看吧。
把尼龍保護帶套回去,外胎裝上去,塞回內胎,外胎也塞好,打好氣,裝上碟煞盤和飛輪,就大功告成了。順便換了一組外胎,是正大輪胎(Kenda)製造的一款給登山車用的光頭胎,但它的斜側面是顆粒胎,看起來過彎的時候摩擦力比較大,應該比較安全吧,試用看看再說。
【測試結果】
隔天一早往汐平公路去試車,下坡時最高速試到45km/h,還不敢太拼命。車輪的穩定度還OK,但換了花鼓之後變速器的定位變得不太準,回頭再來調。平路段的時候車輪慣性前進的感覺也不錯,但我想大半部是光頭胎的助益,到底培林式花鼓供獻了多少很難講。到平溪以後走北106,取道木柵再從辛亥隧道回來。結果到家門前的時候,突然發出很奇怪的聲音!(天啊~~~)不管了,感覺上不是從花鼓傳出來的,這幾天再把車子從頭到尾上個油保養保養吧~